学校主页|官方微博|登陆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bat365官网>>学院简介

       

bat365登录平台入口简介  

bat365登录平台入口拥有83年的办学历史。学院下设地理科学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地理信息科学系、环境科学系、园林系。近年来,学院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抢抓“双一流”建设契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积极贡献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09年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共同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院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8年“bat365登录平台入口地理学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院党委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并于2020年成功通过验收;2020年“地理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院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工委)”称号,《自然地理学》课程获评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地理学”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晋级为B,环境科学与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人文地理学》和《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获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赓续黄大年精神,立足为学为事为人,创新地理学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被贵州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2024年“地理学”软科排名第13位,进入全国前15%

截至2024年10月,教职工共101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行政、教辅人员24人。教师队伍中,有正高级24人,副高级33人;博士59人,在读博士5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78人;还聘请了特聘教授卢耀如院士、候鸟型专家周成虎院士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多人指导学院各项建设。学院获批建设有“贵州山区地理环境与遥感技术应用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联合建设有“喀斯特山地遥感与空间信息系统创新团队”、贵州省首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中国南方喀斯特科技创新团队”、贵州省第二批人才基地“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人才基地”等。学院教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级人才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人才、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贵州省千层次人才计划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学院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水利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地理)、风景园林、水利工程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地理学”2011年被确定为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2017年获批贵州省国内一流学科、2019年引领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群”(黔教科研发[2019]125号)获批贵州省世界一流学科群,2023年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晋级为B,在软科排名第13位,进入全国前20%,2024年,进入全国前15%,为bat365官网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做出了积极贡献。

bat365官网设有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园林7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它5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全部进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原理与应用》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获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团队),《土地利用规划学》《环境学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等23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bat365官网秉承“以本为本”育人理念,注重“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育人氛围浓厚,育人成果丰硕。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73人、硕士研究生361人,博士研究生24人。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评比中屡创佳绩,多个本科班级获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本科毕业生考研率逐年稳步提升,部分硕士毕业生考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攻读学位或出国深造。近5年荣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贵州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0余项,有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1个,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教学名师)4名。

学院联合建设的平台有“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喀斯特地区关键信息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贵州省山地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还建有“贵州省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科普基地”、bat365登录平台入口·关岭自治县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bat365登录平台入口·绥阳白云岩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岩矿标本室、古生物标本室、创新创业训练基地等教学科研实验场所及省内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多处。现有设备累计固定资产总值逾亿元,专业中外文藏书数万册、中外文期刊510余种。

学院注重推动科研与教学融合,以国家平台和国家团队为抓手,依托“地理学”高峰学科引领喀斯特生态环境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聚焦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秉承大地论文理念,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遥感与决策支持系统等关键领域和重大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地理遥感大数据、主体功能区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灾后重建评估及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应对气候变化、易地扶贫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等开展社会服务,多项成果被省委省政府及行业部门采用,为国家战略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贵州省“三大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学院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40余项,省部级70余项厅局级20余项纵向经费4400余万元;承担横向项目240项,横向经费近4500万元。截至2024年10月,获科技成果国家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14。承担省部级教学教改项目9项,教学成果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7项;发表学术论文1400余篇,其中SCI/卓越期刊500余篇,EI/CSSCI/CSCD近50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和技术创新等9项向国家党政机关提交政府咨询报告(含智库报告)9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8部,20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学院现有国家土地规划甲级、测绘乙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水平评价证书(2星)、水土保持监测单位水平评价证书(2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丙级等资质。学院教师积极开展喀斯特地区土地、水、生物、旅游等资源的评价与规划、地质地貌、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工程、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土保持与石漠化防治、园林景观设计、地图测绘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承担国土、水利、环保等行业项目40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学术交流日趋活跃。学院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际科研机构,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港澳和内地大学、科研机构学术交流频繁,近年来成功举办各类学术会议,极大地活跃了科研氛围,提高了科研水平。

(数据截止2024年10